万圣节(All Hallows' Day)

发表时间:2018/10/31 09:49:37  浏览次数:876  
字体大小: 【小】 【中】 【大】


万圣节,每年的11月1日,是西方的传统节日;而万圣节前夜的10月31日是这个节日最热闹的时刻 。而我们经常将两者混为一谈,统称为万圣节。

    在万圣节这天,小孩子们会装扮成各种可爱的鬼怪向逐家逐户地敲门,要求获得糖果,否则就会捣蛋(Trick or Treat?)。而同时传说这一晚,各种鬼怪也会装扮成小孩混入群众之中一起庆祝万圣节的来临,而人类为了让鬼怪更融洽才装扮成各种鬼怪。

Halloween dates back to the ancient Celtic festival of Samhain. The Celtic peoples lived over 2,000 years ago in the area that is now Ireland, the United Kingdom, and Northern France.

在2000多年前的爱尔兰地区及法国北部,住着一群凯尔特人,而万圣节就是起源于古塞尔特人的一个叫做Samhain的节庆。

For the Celtic peoples, the New Year was celebrated on November 1st of every year. This date marked the end of Summer and the beginning of Winter. This time of year was often associated with human death.

凯尔特人选在每年11月1日庆祝新年,正值夏天结束,冬天刚开始的时节多半让人联想到黑暗的死亡。

The Celts believed that on the night before the new year, the boundary between the worlds of the living and the dead became blurred as the dead searched for the afterlife. Thus, on the night of October 31st, they celebrated Samhain, when it was believed that the ghosts of the dead returned to Earth to cause mischief and trouble.

凯尔特人相信在新年的前一晚,阴间和阳间的大门不再门禁森严,此时阴间的鬼魂会趁机跑出来,为阳间的人们带来厄运。所以,在十月三十一日晚上,凯尔特人会庆祝Samhain这个节日,以趋魔避邪。

To commemorate the event, people built huge sacred bonfires where animals and crops were sacrificed to the Gods for protection, and to help scare ghosts away. The Celts also wore costumes to disguise themselves, in  an attempt to confuse the spirits roaming the Earth.

凯尔特人借着神圣的营火,燃烧献祭的动物和尸体,以赶走可怕的鬼魂并祈求神的保护。同时,凯尔特人也会假扮成鬼的样子,企图混淆跑到阳间的鬼魂。

By the  A.D. 800’s, the influence of Christianity had spread into Celtic lands. Pope Boniface IV designated November 1st All Saints Day, a time to honor Saints and Martyrs. It was known as All Hallowmas. Thus, October 31st became known as All Hallows Eve, and eventually was shortened to the current day title, Halloween.    

公元八百年时,基督教传入塞尔特人居住的区域。当时的教宗明定十一月一日为万圣节All Saints Day,又称All Hallowmas,来纪念所有的圣人和骑士。因此,十月三十一日就成了万圣节前夕,英文称之All Hallows Eve,而后來人们便简称十月三十一日为Halloween。

万圣节主要流行于英语世界,如不列颠群岛和北美,其次是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如今一些亚洲国家的年轻一辈也开始倾向于过万圣节,到了每年十月底,一些大型外资超市都会摆出专柜卖万圣节的玩具,小商贩也会出售一些跟万圣节相关的玩偶或模型,吸引年轻人的眼光。

万圣节的服装起源于恶作剧,大人带孩子一起出门,一般是大人驾车停在路边,小孩说:“不给糖就捣蛋(trick or treat)。大人事先要求孩子只许去门口有节日布置的并点了灯的人家,否则不许打扰。另外讨糖过程中必须始终站在大门口等待,不许进屋,讨回的糖也要交给大人检查后才许吃。对接待孩子的人家也要求不给自家制作的食品,也不给未包装的食品。

最早的穿上化妆服,戴上面具的恶作剧,渐渐地发展成为现在的万圣节化妆舞会。在化妆舞会上,人们会扮演成万圣节主题的鬼怪庆祝节日。在各式各样的装扮角色中,以女巫僵尸一族最多人扮演,而那些专卖万圣节用品的店铺也特别准备这类衣饰出售,以迎合大众所需,例如电影《哈利波特》的小巫师造型,已是许多孩子必选的扮演角色。

关于南瓜灯 一种说是人挖空了南瓜又刻上鬼脸点上烛火用以驱散鬼魂的;另一种说是鬼魂点上的烛火,试图骗取人们上当而跟着鬼魂走,所以人们就在南瓜表面刻上一个嘲讽的脸面,用以调笑鬼魂:哼!傻瓜才会上你的当。传说因为首用南瓜的是一位爱尔兰人Jack,所以人们又将鬼脸南瓜灯叫做Jack-O-Lantern。

在古老的爱尔兰传说里,这根小蜡烛是在一根挖空的萝卜里放着,称作“Jack Lanterns”,而古老的萝卜灯演变到今天,则是南瓜做的Jack-O-Lantern了。据说爱尔兰人到了美国不久,即发现南瓜不论从来源和雕刻来说都比萝卜更胜一筹,于是南瓜就成了万圣节的宠儿。



各地万圣节

英国万圣节


英国是万圣节的起源地,但每个地方都有各自特色的活动:每年10月中下旬,在伦敦的大街小巷中就能感受到“灵异”的气氛。万圣节期间,伦敦塔附近会还原很多过去施刑现场,人们在参观的同时仿佛能感受到鬼影重重。而伦敦最大的夜总会会在10月31日当晚举行万圣节舞会,通宵狂欢。

约克郡是英国著名的鬼郡,每年万圣节当日,市中心一带的路段都会封锁,用作举办节日活动的场所。这个规模冠绝全英的万圣节庆典,每年有超过4万人参与,参加者以妖魔鬼怪的可怕造型示人,并一同上街吓人。此外,当日有不少活动供游客参与:猛鬼街头剧场、鬼怪时装表演、乐队演出等。

美国万圣节


万圣节传入美国是在1840年间。由于当时的爱尔兰饥荒,造成大批爱尔兰人移民美国,他们把庆祝万圣节的习俗也带到了美国这片土地。

美国每逢此日所有商店都出售鬼怪形食品、糖果、服装和面具等。由于南瓜灯是节日的标志,所以家家户户都要买南瓜制作南瓜灯、进行南瓜灯比赛。

晚上小朋友都会参加讨糖吃的活动,他们提着南瓜灯笼挨家讨糖,如果主人不给糖,孩子就会通过各种方式给主人造麻烦,或是将垃圾扔到主人家门口,或是踩烂他们门口的南瓜,这就是著名的“不给糖就捣蛋”。


加拿大万圣节


万圣节在加拿大也称“鬼节”。当天晚上,加拿大民众化装成很可怕的样子,希望以此吓走“鬼魂”。化装成“鬼”的人们,无论大人还是小孩,纷纷提着兜挨家挨户去要糖,加拿大总督府和总理府更是门庭若市。

而在万圣节之前,在10月的第一个星期一,加拿大还专门有一个南瓜节,也被视为该国的感恩节。届时,超市和果园里,橘红色的南瓜堆积如山。人们买回南瓜后,会做许多风味独特的南瓜饼、南瓜糕或南瓜排骨,味道都非常不错。


法国万圣节


据悉,过万圣节并不是法国的传统,不过近几年在法国也慢慢开始流行。1982年,有个叫 “American Dream”的饭馆开始在巴黎庆祝万圣节,当时饭馆的工作人员还要向法国人解释他们在庆祝什么。

到了1995年,万圣节就几乎家喻户晓了。年长的法国人一说起来,还会流露出一种不屑,觉得是美国人的节日,可是小孩子们却乐此不疲的挨家挨户的要糖吃。

法国人在万圣节这天,一般都去巴黎蒙马特高地公墓和拉兹神父公墓献菊花,在巴黎到这两个公墓的沿途有成千上万的花店,摆满了清香高雅的菊花,去墓地的人络绎不绝。在这天,天主教信徒会感谢赞美主,同时祈求天国诸圣代为祈祷,好使天主能接纳信徒的祷告。

文章评论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 未登录,点击登录

关于站长 | 加入收藏 | 免责声明设为主页 |网站管理 |

黎明英语网版权所有  地址:河南省荥阳市高级中学外语组

copyright 2010-2020 黎明英语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31998号

细心的您应该发现黎明英语网不止一次提醒您不要盲目下载,在此老话重提:
1、要想学好英语,一定要多看书、多思考、多做题,切勿成为下载狂。
2、黎明英语网不鼓励您每天刷新黎明英语网的页面。您的成功才能证明黎明英语网存在的价值。

3、黎明英语网非常感谢您能多向身边的朋友、QQ群或在博客中宣传“黎明英语网”。